不可或缺的顏色──《躁鬱之心》讀後感

不可或缺的顏色──《躁鬱之心》讀後感

 

《躁鬱之心》(An Unquiet Mind),天下雜誌出版社

凱‧傑米森(Kay Redfiled Jamison)著,李欣容譯,1998。

 

/曾傳明(2005/3/31)

衝剌,向目標

我在夏天的謳歌中輕舞

自以為踏浪而行

羈絆如繡屏一鳥

卻又似弓上之箭

等待發射那瞬間

我要備好行囊

追逐夢想

 

xxx

 

我是流浪者

我是流浪者

是迷航的舟子

想飛 卻困在這大海

我是流浪者

是受困的棋子

想逃 卻陷入那弈局

夢在呼喚 問我放下的時刻

夢在呼喚 問我捨棄的路口

流浪者在我心掙扎

卻擺脫不了那無情的網

 

xxx

 

她口沫橫飛地說著話,思緒跳躍,縱橫南北,連續12個小時的淘淘不絕已使她的聲音瘖啞,然而她還是一副不吐不快的神情,從她急促的語調中,我看得到她那時而激昂憤怒,時而煩亂不安,時而哀慟欲絕的情緒。她,是怎麼了?

陪伴她就醫,精神科大夫一邊聽著她高速而沙啞敍述,一邊在電腦上敲打出下列的字:

Manic state,

Psychic state,

Paranoid state,

Hyperactivity,

Flight of idea,

Impaired reality,

Poor drug compliance,

……

這樣一個資賦優異的大學生,逐夢年華,文采風揚,詩作篇篇,寫〈衝剌,向目標〉展陳上進胸懷,卻怎麼變得像自己寫的〈我是流浪者〉,這般迷惘失落?

為這個寫詩的孩子,我翻開了《躁鬱之心》的扉頁,欲一探躁鬱症究竟。

 

xxx

 

《躁鬱之心》,一本揭開躁鬱症患者心路歷程的回憶錄。本書最特出之處是:作者凱‧傑米森是一名躁鬱症病患,現任全球知名的醫學院──約翰‧霍普金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教授,她鑽研躁鬱症多年,本身就是一名精神科醫師及教授。

對一般人來說,公開表白自己的弱點就屬不易,對一個擁有高尚職銜的博士、教授、醫生,應是更難啟齒吧!何況這弱點極有可能危及她的專業形象、地位與前途。但作者克服了諸多的障礙,以她親身的經驗,赤裸真實地寫出三十多年與躁鬱症共處、刻骨銘心的精歷。作者不單是「久病成良醫」,更以其專業的背景,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,了解許多關於躁鬱症的相關知識。誠如作者在序言中說的:「雖然對公開病情心懷憂慮,但罹患躁鬱症超過三十年的好處之一便是:沒有什麼困難是無法克服的,如同在奇沙比克灣的狂風暴雨中穿越海灣大橋,只能向前走,卻不能回頭。」作者的勇敢與真誠,令人感佩。

本書雖然是翻譯之作,閱讀時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文采斐然,筆力不凡。

寫到生活、精神、情緒漸漸脫軌失序的過程,作者這樣寫著:

「我並非某天醒來後發覺自己瘋了,如果人生這般簡單就好了。起先我逐漸感到生活和心靈的轉速不斷加快,直到我初任教職的那個夏天,它們終於如脫韁野馬般失去了控制。但從思緒敏捷到完全混亂的過程卻緩慢美妙,引人入勝。」(p.72)

談到輕躁症帶來美妙卻致命的靈感與活力,她是這樣落筆的:

「要放棄心靈和情緒的展翅翱翔著實不易……如果星辰曾在你腳邊閃耀,星球的光環曾在你手中穿過,……」(p.100)

「躁鬱症能承載生命,亦能使其覆沒。火之為物,既能創造,亦能毁滅。迪倫‧湯瑪士寫道:『通過綠色導火線,催促花朵的力量,成就了我的青澀歲月;扼絕了群樹之根,即是我的毁滅者,』躁症是一種奇特的推動力,一個毁滅者,血中的一團烈火。」(p.138)

一個受過嚴謹科學訓練的頭腦,避開了深奧難解的專業術語,寫出清晰而深富意象的文字,軟化這個硬冷的疾病主題,大大提昇了本書的可看性。出版單位將本書列為人生文學類書,而非健康醫學類,頗為切中《躁鬱之心》的書寫筆調。

在我們的社會中,一個被稱做「起肖」的精神病患,常常被烙上可恥的印記,宣判無藥可救的「死刑」。排斥、歧視、懷疑、畏懼、不解,是一般人面對精神病患的反應;聳動的社會新聞報導更加深人們對於精神病患的誤解。所幸精神醫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大幅進步,讓今人對於精神疾病有更準確的認識與了解;然而,實驗室最新的結果,推陳出新而精深的醫藥學理要如何讓普羅大眾理解呢?這本書無異是個起步的階梯,讓先進的科學連接上凡人的頭腦,它以平易的語言引領我們走進躁鬱患者的內心世界;它也為我們開啟一扇知識的窗,讓知識引導我們,建構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精神病患,並為千萬的躁鬱症患者舖陳一條較為寬闊的路徑,走出人生的迷宮。

本書的缺點?我相信譯者已經盡其所能,流暢地譯出原文,但由於原著是英文,全書在美國的文化背景下寫成,中文讀者在閱讀時不免隔了一層文化、語言、翻譯的障礙,少了一點「原汁原味」的熟悉感。另一本天下雜誌出版社出版、莊桂香女士寫的《三種靈魂-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》(2001)則可以補足這方面的缺憾。後者是本土作家真實的表白,莊女士患躁鬱症二十年,她以絕佳的文筆書寫個人經歷,讀起來更順暢易解。《三種靈魂》可謂台灣版的《躁鬱之心》。

一個被迫終生服藥,與躁鬱症共存亡的病人,可以昂首在世界一流的學府中擔任教席,成為傑出的老師、學者、作家,不但凸顯作者的聰穎與努力,也令人欣羨西方世界給於精神病患包容、公正看待的生活環境。

當作者在申請進入約翰‧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任教時,她忐忑不安地向醫學院主任坦誠自己罹患躁鬱症,並且正在服藥的事實,那位主任的回答令人激賞感動:「親愛的凱,我知道妳有躁鬱症……如果我們開除醫學院內所有患躁鬱症的教員,我們的教員數量不僅會大幅減少,氣氛也會太過沈悶。」(p.246)

憂鬱症流行的當代,深深期朌:我們的教會、我們的社區在面對精神病患時,能有更正確的認識與接納。更願我們明白:繪畫界少了梵谷,會是何等蒼白;繽紛色彩的世界,精神病患是不可或缺的一抹顏色。●

  1. No trackbacks yet.

發表留言